古今中外誰發明了第一部傳真機? 又傳真機利用什麼技術傳送資料?
er">
傳真機係整合運用現代光電、影像處理、電子、微電腦、數據通訊等高科技的產品,於1843年由英國科學家亞歷山大所發明。
傳真通信是圖像通信的一種。早在1843年,英國人亞歷山大.貝恩就提出用電
傳送圖像和照片的設想。在此后的若干年內,傳真機走向了實用,掃描方式也由平面掃描改進為滾筒掃描。1913年,法國物理學家貝蘭制成了世界上第一部手提式傳真機,可供新聞記者使用。1914年,世界上第一幅通過傳真機傳送的新聞照片出現在巴黎的一張報紙上。1924年,當時法國外交部長阿.白里安的一份親筆信用傳真機從巴黎傳到了華盛頓,首開國際傳真之先河。60年代之后,由于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真機的質量大大提高,價格大幅度降低,從而使傳真機開始從電信局、報社走進辦公室和普通百姓家庭。彩色傳真機、網絡傳真機等傳真“家族”的新秀也相繼涌現,使這個領域呈現一派生機。
傳真技術的起源說來很奇怪,它不是有意探索新的通信手段的結果,而是從研究電鐘派生出來的。1842年,蘇格蘭人亞歷山大·貝恩研究製作一項用電控制的鐘擺結構,目的是要構成若干個鐘互連起來同步的鐘,就像現在的母子鐘那樣的主從系統。他在研製的過程中,敏銳地注意到一種現象,就是這個時鐘系統裏的每一個鐘的鐘擺在任何瞬間都在同一個相對的位置上。
這個現象使發明家想到,如果能利用主擺使它在行程中通過由電接觸點組成的圖形或字符,那麼這個圖形或字符就會同時在遠距主擺的一個或幾個地點複製出來。根據這個設想,他在鐘擺上加上一個掃描針,起著電刷的作用;另外加一個時鐘推動的一塊“資訊板”,板上有要傳送的圖形或字符,它們是電接觸點組成的;在接收端“資訊板”上鋪著一張電敏紙,當指針在紙上掃描時,如果指針中有電流脈衝,紙面上就出現一個黑點。發送端的鐘擺擺動時,指針觸及資訊板上的接點時,就發出一個脈衝。資訊板在時鐘的驅動下,緩慢地向上移動,使指針一行一行地在資訊板上掃描,把資訊板上的圖形變成電脈衝傳送到接收端;接收端的資訊板也在時鐘的驅動下緩慢移動,這樣就在電敏紙上留下圖形,形成了與發送端一樣的圖形。這是一種原始的電化學紀錄方式的傳真機。
滾筒式傳真機
1850年,又有一位英國的發明家,名叫弗·貝克卡爾,他把傳真機的結構作了很大的改進,他採用“滾筒和絲桿”裝置代替了時鐘和鐘擺的結構。這種改進的結構,工作狀況有點像車床,滾筒作快速旋轉,傳真發送的圖稿卷在滾筒上隨之轉動。而掃描針則沿著嚦桿緩慢地順著滾筒的軸向前進,對滾筒表面上的圖形進行螺旋式的掃描。這種滾筒式的傳真機一直被延用了一百多年。
1865年,一位名叫阿巴卡捷的伊朗人根據貝恩和貝克卡爾提出的傳真機原理和結構,自己研製出了可以實際應用的傳真機,並且帶著的傳真機到法國巴黎、里昂和馬賽等城市進行了傳真通信的實驗。
相片傳真機的發明
人們對新聞照片和攝影圖片的傳送的要求是很廣泛的。許多科學家都曾致力於相片傳真機的研究。1907年11月8日,法國的一位發明家--愛德華·貝蘭在眾目暌暌之下表演了他的研製成果--相片傳真。愛德華·貝蘭(1876-1963)是在法國攝影協會大樓裏工作的人員,他所在的法國攝影協會大樓下正好是法國電信線路從巴黎--里昂--波爾多--巴黎的起始點和終點。這為貝蘭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貝蘭的潛心研究,獲得了電信部門的允許, 同意他在夜間利用這條通信線路做實驗。貝蘭在大樓的地下室裏廢寢忘食地研究和試驗了三年的時間,終於製成了相片傳真機。
愛德華.貝蘭並不滿足於自己所取得的初步成功,繼續進行傳真機方面的研究。1913年,他製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用於新聞採訪的手提式傳真機。1914年,法國的一家報紙首先刊登了通過傳真機傳送的新聞照片。
相片傳真把指針接觸式的掃描改變成光電掃描,不僅使傳真的品質大大提高,而且光電掃描和照相感光製版配合,使相片傳真得以實現。
1925年,美國電報電話公司的貝爾研究所研製出高品質的相片傳真機。1926年正式開放了橫貫美國大陸的有線相片傳真業務,同年還與英國開放了橫跨大西洋的無線相片傳真業務。此後,歐美各國和日本等國相繼都開放了相片傳真業務,從此相片傳真被廣泛用於新聞通訊社傳送新聞照片,隨後擴展到軍事、公安醫療等部門,用來傳送軍事照片、地圖、罪犯照片、指紋、X光照片等。
彩色傳真機
最早彩色傳真記錄的圖片刊登在《貝爾系統技術報導》1925年4月的卷首插圖上。這幅圖片實際上是用濾色鏡按紅、綠、藍順序三種顏色分三次獨立傳送的,然後再重疊合成。後來有人用同樣的巋本技術,採取了一些自動化的操作,研製成能複製彩色圖片的傳真設備。1945年8月,在波茨坦會議上,杜魯門、史達林和艾德禮的彩色照片成功地從歐洲通過無線電傳到華盛頓。但是仍未能用於開放彩色傳真業務。直到80年代中期,彩色傳真機才逐漸發展到吝可以實用化的程度。
傳真通信業務的大發展
1968年,美國率先在公用電話網上開放傳真業務,世界各國也隨之相繼利用電話網開放傳真通信業務。使原本局限於在專用電路上應用的傳真機的數量猛增,應用的範圍迅速擴大。尤其是用於傳送手寫、列印或印刷的書信、文件、表格、圖形等的文件傳真機,使用最為普通,發展也最快。原國際電話諮詢委員會(CCITT)對電話網上使用的文件傳真機進行料分類,它們是:
一類機(G1) 在話路蛇傳送一頁A4幅面(210mm×296mm)文件約6分鐘時間;
二類機(G2) 在話路上傳送一頁A4幅面文件,約需3分鐘;
三類機(G3) 在話路上傳送一頁A4幅面文件,約需1分鐘;
四類機(G4) 高速文件傳真窺,傳送一頁A4幅面文件,只需3秒鐘。
在70年代以前,主要是使用一類機,70年代曾經使用二類機,80年代開始推廣使用三類機,它的性能、功能不斷完善,已逐漸成為傳真通信中主液機種。四類機的使用尚不普遍。
最近十多年來,傳真通信的發展更為迅速,目前已成為發展最快的非話電信業務之一。
參考資料
知識+